台大醫院邱銘章醫師 神經內科

eenius25刊‧2008年‧

 台大醫院‧邱銘章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 專訪


1.您為什麼會對神經醫學有興趣? 

我會對神經醫學有興趣,主要還是因為對人的心理、精神、認知的現象感興趣。像許多人一樣,我在高中的時候開始對人的心理現象與精神疾病感興趣,就有了選擇心理系或是當精神科醫師的想法,在接觸了以後才發現跟自己的認知有落差,如果想要認識這些現象背後的機轉,可能還是要從神經醫學的方向找,才能得到比較基礎、根本且完整的答案,也因此我才會走到神經醫學。在以往的年代精神醫學多是理論的鋪陳和行為的觀察,有許多學說是近乎信仰的層面,像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這些理論背後的科學基礎薄弱;在那個時代,正統醫學和另類醫學其實相差不多,只是正統醫學院用了科學的外衣和部份的方法。我想透過神經醫學這領域可以對生命多一些瞭解。目前來講,醫學在這方面正在快速累積基礎的觀念和知識。

2.神經醫學主要在治療哪些方面的疾病? 

神經醫學治療的方面很多,可說是從頭到腳,比方說,頭痛、睡眠疾病等。睡眠疾病雖然是多種科目的整合,但神經醫學還是佔了很重要的部份。再來是身體所有的疼痛、知覺上的疾病,包括感覺喪失、手麻、腳麻等。還有行動障礙、步履障礙;另外,低血壓造成的頭暈、神經性腸胃蠕動障礙、癲癇、中風,還有一些退化性疾病,包括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都屬神經醫學的範圍。

3.有些人常常會抱怨這邊痛、那邊痛,尤其是老人家,請問這應該要看哪一科比較好?

慢性疼痛原因蠻多的,在老人家身上主要是因為關節骨骼退化造成,如果這些問題沒有解決,就會造成背痛或肢體的痠痛;但是如果沒有這些結構的問題或是內在器官的問題,比如說膽囊發炎、長腫瘤等,那就有可能是神經本身的病變,可能包括周邊和中樞神經。

如果老人有這方面的問題,只要先去看醫生就好,如果不是這位醫師的專長,醫師就會轉診,或先用他擅長的方式處理。比如說骨科可能會先開止痛藥、照X光,看看是否有骨折、退化性關節炎甚至骨質疏鬆的問題,此外也可以先去復健科做物理治療。如果問題找不出來,他們就會建議病人來神經科。

有一點值得注意,很多人的疼痛其實是肇因於精神方面的問題,比方說憂鬱症。慢性疼痛可以造成憂鬱症,同樣的,憂鬱症也有比較大的機會造成慢性疼痛。因為疼痛的本質是大腦的感受,如果一個人有憂鬱的傾向,他們對痛的就會比較敏感,而且疼痛還會引發其他的不舒服。

每個人對疼痛的感受力都不一樣,像關公就可以一邊刮骨一邊看書下棋;另外廟會裡的一些乩童可以把長針穿刺到身體裡面,是因為痛覺最後是由大腦處理,大腦的扣回(cingular gyrus)是疼痛感受的主要區域,所以情緒也會影響痛覺,像有些人在焦慮緊張的時候容易頭痛、胃痛,憂鬱症的人更容易全身酸痛。乩童都是在有點半催眠狀態下進行儀式,疼痛中樞的敏感度會變低,在起乩之前的宗教儀式就有催眠的功能。如果慢性疼痛一直沒有好,腦袋裡面很可能會形成一個神經迴路,形成持續疼痛的印象,即使原因消失了,因為回路已經形成,以後只要不舒服,就會有疼痛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中樞神經痛”。

4.為什麼巴金森氏症的病人常會便祕,同時有長期的疼痛感?

巴金森氏症本身會造成神經的退化,使得便秘幾乎是共病。巴金森氏症的病變不只在中腦腦幹,也會發生在大腦其他部位和周邊神經節,因此容易造成便秘,而控制巴金森氐症的許多藥物像左多巴、多巴胺促進劑也會加重便秘。所以很多病人需要長期使用軟便藥或輕瀉劑,當然飲食和運動也會有些幫助。巴金森氏症病患的全身疼痛原因,一是因為長期全身肌張力上升緊繃造成痠痛,另一個要特別留意的是憂鬱的因素。

5.巴金森氏症是失智嗎?對於得到這些疾病的老人,我們該如何照顧關心他們?

巴金森與失智症無直接關聯,但在得病一段時間之後有相當比例的人(10-40%)會出現失智症的症狀。醫師與家屬應該要去了解病人的睡眠或生活上的困難和壓力。很多老年人的責任心很強,造成家人以為他們很喜歡做某些事或是協助家務、照顧兒孫。有個笑話:媽媽喜歡吃魚頭,大家都把魚頭留給她,結果有一天媽媽說,其實她只是看到魚頭都沒人吃,覺得很可惜,所以每次都會把它吃掉而已。老年人照顧孫子也可能只是因為覺得兒子、媳婦很辛苦,又不捨得花錢送孫子到外面照顧,或是自覺本身沒有替家庭生財的能力,所以有人會勉強自己去做。有時這些工作無形中會增加年長者身心的負擔,但是老人家他們又說不出口來拒絕兒女的請求。我們對老人的關心不應該只在身體,也應該要顧及心靈。很多老人家在我們生活週遭,台灣已經是高齡化社會,大家不該輕忽這項事實。門診時常會發現如果老人家心情不好不能講,就容易有身心症表現出來。我們雖然不能幫病人解決問題,但是我們可以提醒家人或本人要注意哪一塊,再加上抗憂鬱藥物的治療。

6.記憶力減退的原因是什麼?

老化自然會有記憶力減退的問題,當然有些是疾病造成的影響。記憶力可能跟大腦的許多系統有關係。用電腦來比喻,我們一般的工作記憶就像電腦的快取記憶體,不會被記錄在硬碟(大腦)裡面,這一部分在老化的過程中退化最快。短期記憶就像電腦的RAM,位在大腦兩側顳葉的地方,這部份也會隨年齡而退化,但影響比較小。硬碟則位在大腦皮質各處,視檔案的種類而定,如果與視覺有關,會存在枕葉;與聽覺有關會在顳頁;如果與空間有關則在頂葉。

記憶力減退不等於失智,必須再考慮加上一個或以上的認知功能向度的障礙當作參考,比如說語言、計算能力、抽象思考、人格改變等,而且受損程度必須嚴重到會影響個人的工作與生活,才算是有失智現象。

7.記憶力減退與健忘該如何區分?

因為注意力的關係,記憶的編碼或提取功能會發生改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話到嘴邊卻又說不出來,或是很努力去回想一件事但是一直想不起來,等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又會突然憶起,這樣的「舌尖狀態」。或是去冰箱拿東西,開了門卻忘了要拿什麼,等走回去才想起的「冰箱門效應」。

        這些都是正常的,人的記憶不是萬無一失,所以不要對自己的記憶有不合理的要求,而且我們的記憶經常有機會犯錯誤的,像學生在寫問答題就會常見到這樣的情況。記憶不只是“質”的問題,還有“量”,的問題,比如說我問你昨天吃什麼,你說吃火鍋,然後我問你火鍋裡煮什麼,你可能沒辦法全部回答,這些都很正常,但是如果你說你沒吃,那就有問題。如果不只記憶的內容,甚至記憶的情境都忘記,也是有問題,因為情境不容易忘記,正常人通常只要提供一些線索就可以回想起來。

8.老人失智會有什麼前兆?可以檢查的出來嗎?

如果老人的個性、行為突然有重大改變,要特別注意,這些都是失智的徵兆,通常在失智中晚期會比較明顯,但是早期比較不容易被家人注意到。像過去有位老先生,每次出去散步都會去附近的麵包店買吐司,後來他一天都會買十幾條吐司,不是一次買,而是他每次出門都會買一兩條,但是因為他都不記得他買過。

        我們都會先幫這些發現失智症狀的病人做神經理學檢查、認知功能檢查和其他一般實驗室的檢查,像是抽血、電腦斷層或是核磁共振等。這些檢查是為了找出可以治療失智症的方法,雖然機率不大,大約只有5%,其中主要是甲狀腺機能低下,另外還有嚴格素食者,有機會發生缺乏維他命B12。當然還有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梅毒等等。如果早期能發現,還是可以治療或改善的。

9.腦中風的病患比較容易得到失智症嗎?可以預防及治療嗎?是否有哪些疾病容易引起失智症?

腦中風的人得失智症的機率可達一般人的2-3倍,因為腦中風危險因子和失智症危險因子有很多重疊的,如高血壓、糖尿病。阿茲海默症雖然是退化性疾病,但是如果有腦血管病變,發生失智的機率也會比較高,而且中風則無論是缺血性或是出血性,只要會造成腦的傷害都可能造成失智症。腦中風造成的血管性失智症,發生症狀時間的快慢不一定,如果是大血管,那很可能急性失智或或出現瞻妄混亂的情形,如果是在很多小血管,失智就會緩緩發生。抽菸、過重也會增加失智的機率。

10.失智症會遺傳嗎?可以預防及治療嗎?需要進行外科手術嗎?

一等親以內如果有人得失智症,得失智症的機率較一般人高33.5倍。以阿茲海默症來講,有兩種遺傳方式,一種是顯性遺傳,如果父、母親有患病,那得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會達二分之一,發病時間不一定,這群人只佔5%。就醫學倫理而言,並不建議這些人做篩檢,因為知道陽性結果卻無法治療會影響個人的心情。而另外與阿茲海默症相關的基因為載體蛋白,大多數人在65歲以後得到阿茲海默症的人屬這一群。如果有載體蛋白第四對偶基因的人,發生阿茲海默症的機率比較高,但是還是有努力改善的空間。調查顯示高教育的人比較不容易得失智症,如果平常多學習,大腦網路就會比較複雜,也就是所謂的大腦存款。雖然這些人同樣會發生退化,但是要達到影響社會功能的程度需要比較久的時間。預防方法是多動腦、多運動、增加社會參與,儘量避免腦部傷害還有血管疾病。至於女性是不是比較容易得到失智症還有爭議,不必過度恐慌。

失智症的外科治療目前為止沒有特別的方法,除非他的失智症是繼發性的,比方說腦積水的病人,因為腦室積水造成腦室擴大,引起走路不穩、尿失禁等,我們就要幫他做導水管,把積水移到腹腔,自然排出。

巴金森氏症目前用開刀的療法,是深腦刺激術,在腦部植入電極,像心率調節器一樣,給他一些刺激,改善僵硬和顫抖的症狀。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做,因為一部機器約美金壹萬元,所以除非是吃藥沒有顯著療效或是較年輕的病人,我們才會建議用這種方式治療。

11.對於長期照顧失智症病患的家屬,您會建議他們如何尋求協助及支援?

他們應該要尋求協助,長期照顧失智症者的人,我們稱他們為主要照顧者,他們大概有六、七成會發生憂鬱和身心症的疾病。有一本書叫《一天36小時》,就是說照顧失智症的人非常辛苦,一天所承受的疲憊比別人多很多,失智症患者任何時候都可能會去找你,或是隨意出門,所以照顧者需要多充實照顧知能,去參加一些照護訓練班或是家屬支持團體,也要多利用家裡內外的資源,如果可能,可以和兄弟姐妹輪流照顧或是經濟上互相支援;往外尋求的協助包括諮詢服務、社會福利和喘息照顧等等。

12.如果家人無力撫養失智症者,送到安養中心適合嗎?是否有日間看護失智老人的機構?

日間照顧是很好的方式,老人不會完全脫離家庭的生活,在晚上還可以見到家人;在白天的日間看護比較專業,能讓他們有一些活動,像是唱歌、遊戲、講故事、美勞等,可以延緩腦部退化,而且白天的活動也能讓他們耗掉一些體力,比較不會在晚上起床亂走,這是個人照顧辦不到的。

        安養中心要找適當的機構,在台灣的安養中心裡頭有二到三成是失智症患者,而養護中心或護理之家更達到六、七成。這些養護機構大都沒有專門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專業人員,如果失智症患者有異常的行為出來,便常常受到限制和約束,蠻可憐的。

        在北歐或日本,有失智老人之家,幾個失智症的老人住在一起,另外有一些專業人員照顧他們。台灣目前約有1213萬人有失智症,但在20年後可能會有27萬人有失智症,超過一個台東縣的人口,加上目前台灣少子化,將來要照顧這些人會變成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我們目前也會指導一些日間照顧機構,希望將來能有足夠的失智症患者照顧機構可以使用。    在老化人口較多的縣市會有比較高的失智症比例,在台北縣市,因為資源比較豐富,不會造成太大的困擾;而在中南部,因為還有完整的家庭、鄰居支持結構,因此在照顧失智症患者方面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反而是在漸漸都市化的地區,因為舊的社會連結崩解,新的又還沒建立,反而更容易有失智症患者的問題。

13.現代科技對於神經醫學的發展有哪些幫助呢?

 神經科學在這一、二十年來相當蓬勃地發展,這也讓過去許多無藥可醫的疾病漸漸露出曙光,現在已經有很多藥快要上市了,例如神經生長素和基因治療。過去認為神經是不能再生的,但是目前用幹細胞加以適當的引導,這些細胞有可能變成神經細胞進行修補。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