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醫學大學附醫蔡尚穎主任 精神科

eenius21刊‧2007年‧

 台北醫學大學附醫‧蔡尚穎醫師【醫師介紹】

邱家慧/劉亦棻 專訪

 


1.什麼是雙相情感障礙症?其與躁鬱症、憂鬱症或焦慮症有什麼不同?有哪些人可能會容易患有上述精神疾病嗎?該如何治療?

雙相情感障礙症即是所謂的躁鬱症。其中「躁」不是煩躁的躁之意,而是過於高興,而且不是普通的高興,是高興到會出現與現實脫節的想法。例如患者可能以為自己能力像超人一般好、或可能以為自己是超級大美女……等等諸如此類的想法。而患者整體活動量會因興奮的情緒而增大、精力旺盛,可能一天只睡兩三個小時就足夠,這個即是所謂躁鬱症的躁。鬱真正的解釋是指患者在沒有任何壓力的環境之下情緒掉到谷底,甚至認為自己活著也沒有意義、不想活動也不想吃飯,睡覺再怎麼睡也睡不飽。 

得了躁鬱症的患者表現就是情緒起伏極為劇烈,遇到輕微的生活事件其情緒反應也會異於常人。譬如:如果患者某天考試考的不錯,他高興程度可能會比普通人得了書卷獎前三名還要高興十倍,又比如今天僅被上司糾正一下,患者心情不好的程度可能是一般人失戀時低落情緒的十倍。每個人都會有情緒起伏,只是躁鬱症的病患情緒起伏往往會嚴重到在判定事情的輕重緩急時,已跟現實脫節,無法做出正確的抉擇。最近選舉的氣氛,可能也會引起某些人產生躁鬱症的傾向。上次在凱達格蘭大道靜坐的群眾中,有一人就抱著他才一歲大的嬰兒淋雨到發高燒,後來小孩因高燒住院,父親事後想起完全不能瞭解當時他為什麼會讓這樣的事情發生,這就是躁鬱症突發。 

得到梅毒也可能導致人產生躁跟鬱的現象,最典型的人是音樂家舒曼。而舒曼他一生有兩個創作高峰,目前推斷都是在躁症時期。梵谷也是梅毒患者,一般畫家可能一張圖要畫上兩、三個月,但他卻可以在一個月內畫出幾百張的作品,創作靈感源源不絕,這就和真的躁鬱症一樣。躁鬱症、憂鬱症或焦慮症有什麼不同?簡而言之就是憂鬱症是指憂鬱的情緒。焦慮症是會緊張、會害怕,而且合併交感神經亢奮的狀況。交感神經亢奮的情形有:心跳較快、手會發抖、冒冷汗等,或在緊張的情況下忘記一些事情、情緒來時口氣比較衝,都是交感神經亢奮的狀況。 

2.所以如果碰到重大事件,個體的情感過度波動,就有可能是這些疾病的患者?

當一個人的情緒、想法、行為,三者其中之一,可能對他人或對自己造成一種可能導致傷害發生的失能狀況,英文稱之為harmful dysfunction,那他就該去精神科進行檢查或治療。舉個簡單的例子:一個學生很憂鬱,憂鬱到成績一落千丈;或一個家庭主婦心情很差,差到連照顧小孩跟煮飯都不肯去做,這就稱之為失能。

一個人情緒起伏的狀態什麼時候該就診呢?就像喝酒喝到什麼程度該制止一樣。如果一個人喝酒喝到肝發炎,或喝完酒後打人造成他人的傷害,或他喝到無法上班,這都產生了功能上的失能,就該停止。也就是說,當一個人情緒起伏過度到功能失調,就叫做精神生病了,他的情緒導致他可能傷害自己或別人時,就該去精神科就診。而躁鬱症跟憂鬱症就可稱為情緒生病,太憂鬱或是太興奮。

誰會罹患精神疾病呢?只能說人人有可能,個個沒把握。一般說來四十歲以後就不可能罹患躁鬱症,躁鬱症大部分在1525歲的時候病發,其原因絕對是跟體質有關。憂鬱症有時到年老時也有可能發生,病發原因則是介於先天跟後天。而焦慮症是跟環境壓力有關,比較後天。三者基本上是三種不同的原因。

3.一般生病都是看醫師經診斷後,服藥或注射。為什麼精神科會有「團體心理治療」、「認知心理治療」、「行為治療」及「自我放鬆訓練」的方法呢?

●3-1 認知心理治療

有一個患者跟我說她有憂鬱症,原因是因為她老公在大陸有外遇,而缺乏父親管教的兒子學會了抽煙、賭博並服用毒品,自己則又工作不保,最近更發現自己得了乳癌。由此可知,很多病人都是因為外界的環境壓力因素致病,不是靠吃藥就能解決的。有些患者會生病不是身體出了問題,而是身邊環境造成壓力過大,這時應該要提供患者壓力抒解的管道。睡眠門診也是精神科的專業領域,許多人失眠睡不著,就靠吃安眠藥解決。但睡不著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正在煩惱某一件事情,當然失眠跟個人的睡眠習慣也有關聯,跟睡眠前的活動也有關聯。如果上床入睡前一直上網、打電腦或看電視,光線會不斷刺激我們,就會影響我們的睡眠。睡眠也與個人的睡眠週期有關係,每位個體都會有不同。

坦白說,精神科的疾病都不會直接致死,所以不吃藥也不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只是精神科的患者多半活的很痛苦,與其讓他不斷吃藥,不如先解決病患的壓力來源。除了躁鬱症跟少數的疾病外,大部分的精神病都是跟患者身處的環境有關。只是環境很難改變,我們只能盡力改變病人的心態和看法。一件事最重要的好壞判斷全在個人一念之間,例如:一份作品不夠好,有些人會自暴自棄,有些人則會發現自己還有很多可以進步的空間。你的想法不一樣,你的世界才會變的不一樣。但是病人沒有辦法自動將想法改變,所以必須透過心理治療來幫助他改變想法。

●3-2 團體治療

團體治療不是聽醫師在台上講課、條列敘述,而是提出病患彼此的問題,讓有經驗的患者提出他的看法。在回答過程中病患因為幫助別人而建立起自信,感覺到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提出問題的人則接受了新的意見,試試不同的辦法,說不定因此順利解決他的困難。做為醫師的我,只是扮演一個中間人的角色,誘導病患在團體治療中進行交互的討論。

●3-3 行為治療

有些案例要做行為治療,曾經有一位男同學有偷窺的癖好,只要某個時間點一到,就一定要衝到女廁偷窺三位女性如廁才行。有一次考試考到一半剛好在那個時間,他又心癢難耐想去女廁偷窺,知道自己的行為不能再不受控制了,這位同學才開始尋求精神科的協助。遇到這樣的案例醫師必須為病患做行為治療,行為治療的首要條件是:患者必須自己想要改變現況,再來就是找出衝動最強烈的時間點,在那個時間點協助患者去想別的事情做,轉移患者的注意力,漸漸地患者就能治癒。有些病患有網路成穩,我們會教導他慢慢縮短上網時間,例如以前上網要上好幾個小時,現在起就可以慢慢限制時間,從三小時變成兩小時半……等等,依此類推縮減,最後回復到和一般人一樣的正常狀態。

●3-4 自我放鬆訓練/心理回饋治療

自我放鬆訓練又稱為心理回饋治療,治療方式是在患者面前設置一台螢幕,螢幕內有太陽或笑臉〈圖像可以任選〉,一開始的畫面可能是晚上,接著播放音樂,隨著內容教導患者慢慢放鬆。當你開始放鬆,電腦螢幕中的太陽就會緩緩上升,這時你就有受到鼓勵的感覺,就能越來越放鬆。如果每天反覆練習,讓交感神經系統每天練習放鬆,漸漸地就會熟悉放鬆的感覺。當你遇到不舒服的感覺、過大的壓力時,你就可以回想放鬆當時的感覺,情緒自然就會變好。有些人是遇到重大場合或重要決策時,就會緊張、冒冷汗,這樣的情形一樣可以用自我放鬆訓練來調適。

自我放鬆訓練不僅可以藉由電腦螢幕做鼓舞練習,平時我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例如旅行和出遊,把美好的記憶存檔在腦海中,做為自己舒壓放鬆的題材。我會建議大家到了美麗的景點,用極慢的速度環顧一遍四周景物,將秀麗的美景盡收眼底,仔細感受當下的畫面、聞聞周遭的氣味、聽聽附近的聲音。日後當你緊張時,只要閉上眼就能回想到美好景物給你的感動,想像當時的感覺,就能有同樣的放鬆效果,自然會喚起你愉悅的記憶達到自我放鬆。

我常覺得身為一位醫師,若只會開藥、開刀或治療,並沒有實質存在的價值,隨時有可能被取代,只有一件事情不可取代,就是給病人希望和溫暖!在北醫我們非常重視非藥物的治療,有些醫院則是非常重視生物療法,例如電療、藥物治療等,但我覺得對病人最重要的還是非藥物的治療。

4.就您的觀察,會不會有某些人的性格特質使他比較容易因為想不開而得到精神疾病?

疾病與性格相關的例子如我們常見到個性比較急、比較容易生氣的人,因為心臟血管收縮比較劇烈,容易得到冠狀動脈梗塞。就精神疾病而言:焦慮症、憂鬱症的患者有一部份與個人的人格特質有關係,但是躁鬱症、精神分裂症就是任何個性都可能得到,病發的原因與體質有關係。有些憂鬱症的發生則同時與生理、心理有關。當然,具有好發體質的人也不一定就會得到躁鬱症或精神分裂症,就像許多人不抽煙仍得到肺癌。其實,精神治療的領域相當廣泛,比方說癌症患者面對治療時,有些患者也需要精神科醫師的協助,因為人的心理會影響生理,當你有求生意志時,癌症治癒的機率就比較大。

現在社會過度強調憂鬱症……等精神疾病,我不認為這是個好現象。有些家長會將孩子的行為問題歸咎於精神病,父母親本身卻不願去反省自身是否失職。曾經有案例是:父母極度期望診斷結果是小孩患有憂鬱症,只要將小孩的失常用疾病合理化,他們就不需要反省、承認自己的家庭互動關係,有導致孩子生病的可能性,凡事任何問題都只希望用吃藥來解決,此時只是讓病患服藥是治標而非治本。

所以很多時候,精神病患者要做心理治療,有時還要做家庭治療或婚姻治療。精神疾病的患者除了體質之外,環境、還有患者一直處在的情緒狀態都與病情息息相關。我們常說健康的標準是要生理、心理及社會三個部分,處於一種協調的狀態,三者彼此互相影響。針對上述案例,我們都會請家長來溝通,一起討論出是哪裏出了問題,找出大家都能平衡的相處方式,這麼做通常對病患都是有相當的幫助。

5.現代人常常因為生活作息不正常導致生理時鐘混亂,尤其是年輕學子常常沈迷在網路世界而不注重作息,或是退休的老人家早上起不來,晚上睡不著,這會容易引發精神疾病嗎?

睡眠是人的基本需求,所以當睡眠量不足時可能會因為生理影響心理而產生一些症狀,我們稱之為身心症。睡眠引起的身心症例如:慢性頭痛、感覺十分疲勞、胸悶、手容易發抖……等,這就是交感神經過度亢奮的一些症狀,當個體的生理時鐘混亂時,交感神經系統的節奏性也會亂掉,雖不致於導致精神疾病,但對於人的情緒會有影響。

6.什麼是睡眠障礙?精神科醫師心目中良好的睡眠品質應具備哪些要點?一般人要如何檢視自己的睡眠品質?精神疾病都跟睡眠障礙有關係嗎?

每個人的睡眠需求是不同的,並沒有一定的標準,我們只能說:當一個人的睡眠問題導致他出現harmful dysfunction,例如他的精神不好導致他無法開車;經常性的頭痛;或是引發糖尿病患的血糖濃度出現問題時,就應該就醫。如果一個禮拜三天失眠,但是身體還是熬的過去,精神狀況也沒有問題,那就不用就診。但若常常因為失眠睡不著,影響到行為或思維時,就得去就診。

精神疾病和睡眠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不過,睡眠卻反應了個體的心理及生理狀態。當腸胃不舒服時我們不易入睡,心事重重也會輾轉難眠。一般而言,失眠是心理或生理產生問題時共有的症狀。所以我常說睡眠品質如果好,病就好三分之一。因為人一天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覺,而那段期間我們不用擔心病情,也感受不到生病的痛苦。因此,癌症末期的患者,通常會被給予較多的止痛劑幫助入睡,要在有限的時間裏減少患者不適的時間。

7.如何調控睡眠週期達到較好的睡眠品質呢?

一個睡眠週期是1.5小時的倍數,所以要睡就睡1.5個小時的倍數。如果你在睡眠週期半途被吵醒,身體可能會有非常不好的反應,因為你從深度睡眠裡面被挖起來,身體對睡眠的需要還是非常強烈,所以為了睡醒之後的精神,睡眠時間以1.5小時為單位做休息是最有效的,若1.5小時×46小時,再加上前後的緩衝時間,一個人的睡眠時間大概是六到七個半小時為佳。

人為什麼會失眠?很多失眠是壓力大造成,現在對睡眠的治療,常是採用服藥的方式,這並不能有效改善失眠問題,吃藥並無法將壓力根除。如果病人需要六個小時的睡眠,假設從凌晨四點睡到十點,那麼就應該提早一小時,約在凌晨三點的時候,停止看電視、打電腦……等活動,因為光線會刺激神經,打報告、背英文單字……等,需要用腦的活動應該暫停,為了讓大腦可以進入準備休息的狀態,這時可以聽一些輕音樂,看一些較沒有壓力的書刊雜誌,讓神經放鬆,幫助入眠。每個人對睡眠時間的需求不同,只要依自己的需要,在固定時間入睡、起床,調整好個人正常的生理時鐘,就能擁有良好的睡眠。

8.什麼是「慢性疲勞症候群」?其患者不是會有睡不飽的感覺,但為什麼醫師建議患者不要多休息,反而要增加活動量?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慢性疲勞症候群其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些同時發生的症狀,有一部分是因為病毒的感染,另一部分則純粹是精神方面的問題(稱為神經衰弱症)。患者會持續的疲勞,疲勞程度會讓身體機能發生障礙,可能連走路的力氣都沒有,也沒有禦寒的能力。由於患者都是因為過度休息,造成體力不斷下降,才會導致全身肌肉或精神狀況感覺疲勞。我們通常會要患者做漸進式的運動,慢慢增加活動量已達到改善的效果。

所以遇到放長假的期間我也不建議一般人兩三天都在睡覺,那樣完全錯誤。如果平時一週六、七天很忙,挑一天多睡一點是沒關係,並不會影響到睡眠週期。但是連續睡三天就會干擾到睡眠週期,而且睡到最後不會覺得很舒服,反而越睡越累,因為肌肉群受到壓迫,血液循環的方式也改變,睡久了頭會暈、會痛。休息是要適當的,不是睡越多越好。

9.有些病人因為出現感染症狀而就醫,經感染科醫師診斷而建議前往精神科就診,為什麼發生這種情況?

例如疱疹是常見的感染症狀之一,它與壓力、睡眠有關,壓力大睡眠失調造成免疫力下降而使人受到感染。通常轉診到精神科後,我們會評估他的睡眠週期跟飲食習慣,一般來說當患者獲得較好的睡眠品質時,就會康復的較快,但其感染的狀況仍舊要繼續接受藥物治療。

10.精神疾病都能夠治癒嗎?該如何預防復發?

這個問題不是單純的YES OR NO,簡單講精神疾病是有治癒的「可能」,所以每當病人問我,他的病會不會好起來,我都回答「有可能,我希望你趕快好起來」,因為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像現在治療精神疾病的藥物,幾乎都要持續服用,隨著未來的科技發展,就可能有不用吃藥的治療方法。醫師當然希望所有疾病都能治癒,不過精神疾病的來源往往是壓力,所以最根本的辦法是消除壓力來源。

在治療過程中,我想最重要的是要讓精神疾病患者可以好好的過正常人的生活。身為醫師,我們要給病人治癒的希望,我們也努力讓他回歸到正常的生活。預防復發的方法,因為每種病不一樣,我不能提出通用的方法,但是可以保證的是,預防的方法絕對不是吃藥就可以解決。前面談到睡眠,幾乎是生理或心理的共同症狀,所有的精神疾病幾乎都跟睡眠有關,如果能把睡眠控制好,即使生病了,也不會太難過。簡單的說,最好的預防方法就是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節奏,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這樣比較能預防一些與個人體質無關的精神疾病。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