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醫學大學附醫蘇千田醫師 家醫科

 

eenius30刊‧2010年‧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蘇千田醫師【醫師介紹】

盧映儒/劉亦棻 專訪

1.為什麼您想成為家庭醫學科醫師?家庭醫學和預防醫學相關嗎?

2.家庭醫學科在做哪些病症治療呢?民眾在什麼情形下可以去家醫科就醫?

3.您為什麼想進一步前往國外進修?

4.營養均衡是預防生病最重要的一環,國人比較常見哪些營養素的缺乏?

5.肥胖算是營養失衡嗎?國人肥胖的因素是什麼呢?減肥藥的成份是什麼?為什麼有人服用了減肥藥會有上癮、心悸、腹瀉的副作用?怎麼減肥才健康呢?

6.有報導指出常做健檢會累積幅射劑量而導致癌症,這個說法正確嗎?

7.我們一般人印象中職業病多是發生在使用勞動力的職業,似乎就是肌肉或骨骼受傷,辦公室上班族也會有職業病嗎?

8.糖尿病、高血脂一定會遺傳嗎?可以預防嗎?

9.家醫科也會開設戒煙門診,戒煙真的非常困難嗎?

10.想請您談談醫學如何透過媒體來協助更多人找到健康。

 

1.為什麼您想成為家庭醫學科醫師?家庭醫學和預防醫學相關嗎?

        在我擔任住院醫師時,常常要在急診處待命,每次在為病人做CPR(心肺復甦術)時我就在想,如果能夠在一開始就讓民眾注意身體健康,就不會發生這麼嚴重的病症了,所以我想要把我行醫的生涯定位在預防疾病及維護健康,與其等到生病不舒服,不如一開始就讓自己維持在健康的狀態,所以我選擇了家庭醫學科,而家醫科就是在做預防醫學的工作。

2.家庭醫學科在做哪些病症治療呢?民眾在什麼情形下可以去家醫科就醫?

        家庭醫學科常在處理的問題有預防疫苗注射,例如B型肝炎的預防注射、流行感冒疫苗注射,還有出國旅遊去疫區,像是去非洲就有些特殊疾病要先做預防接種,避免去旅行或洽公時被感染。

        家醫科是預防醫學的一環,所以特別注重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我們也有健康檢查的門診,讓民眾可以針對不同需求做健檢,所以不論是職業病防治、體檢報告判讀追蹤、各類慢性病長期照護、癌症早期篩檢、原因不明初期症狀診治,像如不明的頭痛、疲憊;糖尿病、高血脂的篩檢,都可以在家醫科得到最好的專業服務。

        家醫科還有一個特點:我們是針對病人個別化的需求來照顧,舉例來說,有些病人可能同時在服用痛風、高血壓或胃腸藥,那麼病患本身就會因為長期服藥、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而心煩或是有疑慮,家醫科可以從病人的觀點去整合用藥,有些藥可能風濕科和心臟血管內科醫師同時都開給了病人,但是病人無從辨別藥品,只知道每天要吃好多種藥,遇到這種情形病人就可以把不同科的藥物都拿到家醫科來讓我們看,我們可以替別人把用藥整合,避免重覆用藥。

        像是很多老人家都會抱怨睡不好,於是看心臟內科時,醫師開了鎮定神經的藥物;到了神經內科,老人家再說一次病情,神內醫師又開了鎮定神經的藥。結果回到家裡,老人家全部都吞下肚,後來家人覺得老人家怎麼精神不濟、反應鈍鈍的,才拿著藥包來看病,發現吃了過量鎮定神經的藥。所以,如果同時看了很多科,同時服用多種藥,就要特別留意這種問題。

        我們都知道疾病和人的生活形態習習相關,也和人的情緒脫不了關係,在台灣政治活動對許多老年人又特別有影響力,常常在競選時讓老人血壓飆高,降血壓藥吃的劑量變大;而舉選後他們又容易情緒失落、易失眠。家醫科常有機會遇到這些病人,有的老人還會眼睛充滿血絲、衣衫零亂,對政局有非常多的意見,這些選情對病人當時的病情都會有影響,我都會在看病時給老人家一些疏導,這對病情是會有幫助的,如果家中有這樣的長者因為社會事件影響病情,也是可以先來家醫科就診。

        我覺得家醫科很特別,我們常會在診間要傾聽,要特別有同理心,去體會病人的苦難,這樣你才有機會解開病人心理的問題,才有機會讓他改變那些生活上對健康有不好影響的習慣。

3.您為什麼想進一步前往國外進修?

        我讀高中時社會沒有現在這麼開放,我們沒有這麼多資訊去明白外國的觀點,所以我想去體驗不同的生活經驗。國外在學術上的論證比較嚴謹,講求實證醫學,這些學習能讓我們有更好的方法用在預防醫學的推動。

4.營養均衡是預防生病最重要的一環,國人比較常見哪些營養素的缺乏?

        營養的關鍵是要均衡攝食,我們社會外食的情形非常嚴重,社會生活忙碌,出門在外為了方便都忽略了纖維素及維生素的攝取,而且都常吃油炸、重口味的食物。人的口味是會被養成的,常常吃重口味的食物就養成重鹹、重辣的口味,這會造成身體的代謝負擔。均衡攝食的習慣是要培養的,因為現代人可以輕鬆的拿到想要吃的食物種類,所以就只想吃自己想吃的食物,這自然就會讓營食攝取不均衡,這一點民眾就要從平時養成清淡、少油、少鹽,多攝取纖維素和蔬果的習慣。

        如果發現有以下症狀,就可以考慮到家醫科就診,看看自己是不是有維生素缺乏的問題:
    ‧夜間腿抽筋、失眠
    ‧眼睛充滿血絲、口角炎
    ‧常淤青、容易感冒
    ‧夜間視力差、畏光
    ‧臉色蒼白、怕冷

5.肥胖算是營養失衡嗎?國人肥胖的因素是什麼呢?減肥藥的成份是什麼?為什麼有人服用了減肥藥會有上癮、心悸、腹瀉的副作用?怎麼減肥才健康呢?

        現代人肥胖的成因是因為攝食容易又缺乏運動,其實減少熱量攝取和規律的運動是最好的減重方法。因為像麥當勞…等速食的消費習慣,長久以來讓民眾誤以為減重也可以速成,這觀念是不正確的。另一個錯誤的觀念是媒體過度強調、報導“瘦還要更瘦”,這讓很多在醫師看來完全不需要減重的女性還是想著要再瘦身,這對健康並沒有幫助,甚至有害。

        另外,民眾要小心的是絕對不要去任意購買減肥成藥,減肥藥如果沒有我國衛生署核準的字號,那就沒有安全保障。一般減肥藥的作用都是在減少吸收、增加排放,如果有民眾產生副作用,就要和醫生反應。

6.有報導指出常做健檢會累積幅射劑量而導致癌症,這個說法正確嗎?

        一般健檢的幅射劑量並不會太高,如果為了診斷病情需要的檢查,民眾還是要做,因為醫師一定是因為病情需要才會讓病人做檢查,微量的幅射劑量並不會有太大的副作用。

        至於幾歲開始要做健康檢查呢?這當然要考慮個人的家族病史、生活習慣和工作形態,一般民眾都是在健保給付時開始健檢,但是,如果20歲就開始抽煙,那就要提早開始做健檢,檢查項目也要多加胸部攝影。總之,民眾都可以和家醫科醫師針對自己的情形來討論健檢項目。

7.我們一般人印象中職業病多是發生在使用勞動力的職業,似乎就是肌肉或骨骼受傷,辦公室上班族也會有職業病嗎?

        每天長時間維持固定的姿勢就容易有職業病,比如肌肉受傷,再來就是工作環境中接觸到的化學物質,也會引起職業病。在台灣比較常見的白領上班族像是軟體資訊工程師,因為每天都在使用滑鼠,盯著電腦螢幕看、整個人都要全神灌注工作,這樣子不論是手部肌肉、頭頸部肌肉、眼睛視力都會很疲憊,這和我們輕鬆坐著看電影是完全不一樣的,我會建議上班族準備一個鬧鐘,每50分鐘讓自己停止手上的工作,起來走動一下,這樣才會更有效率。

8.糖尿病、高血脂一定會遺傳嗎?可以預防嗎?

        這個很難說,這要看民眾的生活習慣、工作環境及家族史,如果發生了就要先以運動、生活習慣的改變來改善症狀,如果作息正常、飲食調控及運動都無法改善糖尿病及高血脂,才要使用藥物治療。

        台灣民眾有個觀念要改變一下,我常常在看診時告訴病人他有糖尿病或高血脂的症狀時,病人馬上就會問我說“醫師,那要吃什麼可以改善病情呢?"。我們國人太重視食補了,很多疾病就是因為吃的太多、太補才引發的,所以民眾應該要以運動來替代食補,那就可以預防糖尿病、高血脂。

9.家醫科也會開設戒煙門診,戒煙真的非常困難嗎?

        其實抽煙是和心情、工作緊張、無助、無聊有關,尤其是壓力大更會讓人想要抽煙,如果能讓有煙癮的人能有比較好的舒壓管道、或是有可以談心聊天的對象,說不定就能改變他抽煙的習慣。當然,抽煙是會成癮的。在我看來,如果生活在一個抽煙不方便的環境,對減少抽煙是有些幫助的。有些煙癮者都是時間點到了,就會主動戒煙成功,這樣的例子還是有的。

        我曾經和一位阿公聊天,他也知道抽煙不好,有一次在診間我問他說家裡有小朋友嗎?阿公很高興的說他有個很可愛的孫女,接著他就開心的和我聊著小孫女的點點滴滴,我就說她那麼聰明以後一定很會唸書,那阿公你參加孫女大學畢業典禮那天一定會非常熱鬧快樂!後來,這位阿公開始戒煙了,他慢慢不再抽煙。所以,我們可以藉由喚起病人對生活中重要價值、人物的記憶和希望,讓他們願意愛惜自己的健康。

10.想請您談談醫學如何透過媒體來協助更多人找到健康。

        我認為科學性的傳達是媒體要負責的。台灣一直以來跑醫藥新聞的記者都是安排資歷比較淺的年輕記者,他們在新聞處理上面的專業就和資深記者有一段差距,再來就是醫療技術隨著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記者本身就應該在醫療知識上面需要不斷進修充電,這樣才更有專業知識提供最正確的報導服務民眾。

        至於一般民眾,因為現在新聞即時、不斷的重覆報導,會讓民眾有一種誤以為自己也發生同樣病症、處境的錯覺,也就是民眾會因為不停的新聞報導出現而想像說“我好像也身體不舒服”、“我吃了這個藥、打了這個針,也覺得不太對勁喔”,所以,對於醫藥新聞的報導,我們確實需要用更嚴謹的態度審慎處理,對民眾及社會才會有助益。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