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院黃瑞仁教授 心臟內科

WeGenius第38刊‧2014年‧

 台大醫院‧黃瑞仁醫師【醫師介紹】

劉亦棻‧薛淳元 專訪

1.請問您為何會想成為醫師,選擇心臟內科?

我的父母都是從事教育工作,中學時,我的二舅從國外拿到機械工程博士學位,回到臺灣後,他還成為臺大機械系系主任。當時我就以他為榜樣,想讀工學院,不過,學校老師覺得我成績佷好,建議我讀醫科,於是我就改去考醫科。

2006年,我進入臺大EMBA就讀,許多工商業界的同學後來都對我說,如果我去業界發展,會累積更多財富,唸醫科太可惜了。不過,我認為自己很幸運,雖然是誤打誤撞進入醫學領域,後來我發覺,行醫真是我最喜歡的工作。

進入臺大醫院後,原本我的第一志願是想進入骨科,骨科當時屬於外科。雖然我是以第二名自臺大醫科畢業,住院醫師的成績卻是師長另外評分。萬一我不夠優秀,沒有被選進骨科,就有可能會進入神經外科、一般外科及整型外科,而這些我都不感興趣。後來,我和班上幾位成績較好的同學,一樣都選擇進入內科,最後我選了能夠動手操作手術的心臟內科。

我常在想,人的性格最終會決定他想要從事的工作。

然而,所謂的“性格”,是要透過許多活動參與來認識自我、了解自己。臺灣的教育不太鼓勵孩子去“認識自己”,只要孩子成績好就認為一切沒有問題,這對未來選擇職場生涯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像我們醫學系,許多班上成績好的同學,總是會一群人競爭幾個特定的、最熱門科別的名額,誰能爭到這個缺額,就表示自己是成績最優秀的強者。結果顯示,爭到那些位子的醫師,十餘年以後的專業表現未必符合他的學業表現,因為他們沒有在對的位置發揮所長。

在醫學領域,知識、臨床技巧會影響一個人的成就表現。喜不喜歡與人接觸,更是醫學工作不同於其他科學研究或工業製程的地方。我經常告訴醫學生,進入醫學系,讀書不是第一順位,而是要花更多的時間去接觸社會、認識不同形態的人,你會慢慢發現自己的個性,學會與各式各樣的人相處,將來的職場生活才會愉快。

我們觀察過,不少學生為了1分、2分而斤斤計較,他們容易患得患失,將來在行醫的職場表現反而不好。有些學生會主動與不同的人接觸,他們日後在職場反而有更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醫界來說,許多享譽國際的醫師,不見得就是臺大醫科的畢業生。

2.所以您對孩子的教育也是鼓勵他們發掘自我?

我在哈佛進修時,兒子剛好小學一年級,一家人都前往美國同住。進修結束之後我們返台。直到兒子升國中時,我們想替他找一所私立國中就讀,他非常不願意,認為學校不會重視體育活動,於是就換了一所國中。有一天我送他上學,隨口問了今天你數學小考可以拿80分嗎?兒子說及格就很不錯了,他說自己從來不作弊,他看到有些人是不老實拿到高分。

我當時聽了,不知道要高興還是難過?兒子很討厭考試,考卷總是123隨便答,要不就折成紙飛機。有一天他說想要去美國念書,我和太太和兒子再三溝通討論,決定支持兒子,便開始申請美國的寄宿中學。兒子平時成績並不好,外國主考官對他的口試表現十分驚喜,讓他得以加分前往美國。

兒子到了美國唸書以後,他告訴我們夫妻,他想要成為職業籃球選手。我和太太都在學術界服務,職業運動選手對我們而言,是很陌生的領域,但我們深知兒子的性格,不經過一番嘗試,他是不會輕言放棄的。

完成高中學業後,兒子想再去另一所運動學校,再打一年籃球,這會更有利於進入NCAA,因為他先前的學業成績及籃球表現尚可。他回臺灣,ㄌㄨˊ了一個暑假,他保證會全力以赴,不會虛度絕無僅有的19歲,我們還是支持了他。

現在他在美國就讀大學,籃球仍是最愛的運動,但是他體認到,人生中可努力追求的,並不只籃球。目前他擔任業餘籃球校隊隊長,熱衷大學“兄弟會”的活動,也玩DJ玩得有聲有色,我只是想到底他有沒有唸書?但是我能確定,在同樣年紀時,我的生活體驗絕對沒有兒子來得精彩。

我的女兒又不一樣,她就是在臺灣教育制度下認真唸書,以優異的成績來和高壓的學業抗衡。我們不知道儘管考試壓力大﹝她是首屆十二年國教會考的白老鼠﹞,女兒一面用功讀書,卻也不放棄她對音樂的興趣,升學大考在即,她仍隨同學校弦樂團參加全國音樂賽,“我絕對不當一個只會讀書,只在乎成績的人。”在體制內,女兒也以她的方式尋找自我價值。兩個完全不同性格及求學歷程的孩子,到底將來發展會如何?只要他們對生活懷抱正面的態度、積極又認真,保持良好的品格,我們就會支持他們吧!

3.自20042010年,您帶領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心血管中心醫療團隊共完成心導管檢查及治療4345例,「開心」手術415例,心律不整電氣燒灼術300例,節律器置放共246例。想請您談談,民眾要如何警覺到:自己可能患有心臟疾病?要怎麼檢查?

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症)通常會有心絞痛的症狀,如走了一段路之後,胸口會悶,心臟感覺不舒服。有的人在運動時會呼吸困難,容易喘,稍做休息會緩解。有些人也可能完全沒有症狀,特別是患有糖尿病的人。

急性冠心症會有不穩定的心絞痛及急性心肌梗塞,心肌梗塞的胸痛常會伴隨虛弱感、冒冷汗、噁心、嘔吐、眩暈,以及明顯的焦慮不安。少部分人可能不會胸痛,而是有突發性的呼吸困難。有些則是突然意識喪失、神智混亂、心律不整及血壓下降。

如果病人疑似有心臟疾病,我們會先採取非侵入式的檢查,像是心電圖、胸部X光攝影、運動心電圖或核子心臟醫學檢查(同位素灌注掃描)。至於冠狀動脈的電腦斷層攝影,臺灣健保沒有給付,在臺大醫院檢查就要自付25000元,除了價格貴之外,尚須考量顯影劑過敏及輻射風險。

若上述非侵入式的檢查方法顯示異常,我們才會和患者討論採取侵入式的心導管檢查,進入體內直接照相,就可以看到血管狹窄的程度。如果發現心臟血管有阻塞,就看是要進行支架置入或是血管繞道手術。在沒有進行心導管手術之前,我們無法100%確定心臟血管狹窄的情形,也無法知道需要置入幾支支架。而心導管的檢查,大約是千分之一的風險。

4.為什麼有些心臟支架要自費而有些健保會給付呢?病患可以選擇嗎?心臟支架置入體內後,可以拿出來嗎?

臺灣的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每年大約有三萬人要放置心血管支架,平均每人一次放1.52支心血管支架。少數案例在二十多歲就發生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會有家族史,父母和子女同時得到的機會很高。

「心臟支架」有塗藥及不塗藥兩種。塗藥支架病家要部份自費,一支大約需差額負擔6萬元。如果心血管阻塞達70%,以氣球擴張術疏通血管,三至六個月以後,血管再次狹窄的機會有30%40%;置入未塗藥支架,血管再次狹窄的機會有20%25%;而置入塗藥支架,血管再次狹窄的機會為5%8%

血管比較細、糖尿病、腎功能不好的患者,還有血管同時置入多根支架的病人,血管再狹窄的機會極高,就可以考慮用塗藥支架。病家與醫師以互信為基礎,會讓患者有信心決定要使用哪一種支架。

人類對於醫學進步的追求,不希望異物材質留在人體內,所以才發明了可以吸收的外科縫線、骨板及骨釘等。現有的心臟血管支架材質是不鏽鋼或合金,一旦置入體內就無法取出,因為血管的內皮細胞會包覆住支架。目前有一種新型的、完全可以吸收的心臟支架,2014年會引進臺灣,需要自費,它的優點就是不會有金屬殘留在心臟血管裡面。

5.您曾領導臺大醫院醫療團隊建立雲林首座心臟血管醫學中心,想請您談談在人口高齡化的社會,民眾要對心臟疾病要有哪些認識呢?

因為飲食習慣西化,我們民眾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發生率逐年變高。對於心臟血管疾病,預防是首要任務。美國心臟學會列出七大危險因子,若民眾符合3項或超過3項,就要特別留意,即使是心電圖、胸部X光攝影沒有異常,我們還是建議每年接受運動心電圖檢查。

七大危險因子包括:

1.大於45歲的男性、大於55歲的女性或停經後的女性。

2.家族有心臟病或猝死病史。

3.高血壓。

4.糖尿病。

5.抽菸。

6.高血脂。

7.肥胖或少運動。

高血壓、高血脂肪及高血糖這“三高”若能有效控制,就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血壓要看收縮壓、舒張壓二項。血糖要看飯前、飯後及糖化血紅色素三項。血脂肪要看三酸肝油脂、總膽固醇、好的膽固醇及不好的膽固醇四項。這是234法則,讓民眾可以記得留意重要的指數。

6.要如何有效控制“三高”,預防心血管疾病?

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一般都是用飲食、運動及藥物控制“三高”,先控制血糖,降低膽固醇、血脂肪及血壓。有一些患者沒有“三高”的問題,但是胸口會悶痛,可能是冠狀動脈攣縮,一樣要用藥物治療,一般都是以血管擴張劑來治療。

有的患者經由飲食及體重控制可以改善,甚至可以不再用藥。但是這樣的患者真的不多見。我自己為了控制飲食,會在皮帶90公分處打洞,享受晚餐時就能提醒自己不要過量,我經常向大家推廣這個“一條皮帶養生法”。

7.為什麼有的心臟病患者會認為給甲醫師看病沒有效果,換到乙醫師就會有效?

心臟病裡面,嚴重的狹心症病人要採取導管治療或心臟血管繞道手術。有五、六成的病患出現心臟病非典型症狀,會感覺心跳怪怪的、亂糟糟,人很不舒服,患者就會去找不同的醫師治療,我認為這是因為病人對醫師沒有信賴,其實西醫的用藥資訊都是公開的,如果配合醫師的處方規律服藥,都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在臺灣因為就醫容易,患者有時不放心、沒耐心配合原來的醫師治療,就來大型教學醫院再看一次,我們經過檢查確認病因,微調藥物控制好病患不適的症狀,還是會讓患者回到原醫院就近治療。其實臺灣的心臟病專科醫師都有一定的能力,只要醫病能互信,都可以達到良好的治療。

8.我們有時會聽到某位患者因為「心肺功能有問題」而過世,人們在什麼情形下會有心肺功能問題?有什麼方法讓民眾在身體健康時就能加強或維持心肺的功能?

心臟疾病的評估有幾個方法,心臟超音波是較簡單的方法,可以評估整體的心臟收縮功能,看看心臟是否有力氣,心臟若沒有力氣,就會影響肺臟的功能,兩者習習相關。運動心電圖的好處就是能測試整體的心肺功能,看是否有心臟缺氧的變化,患者是否跑得動,能跑多久時間。

急性心肌梗塞或是心臟開過刀的病人,心臟要進行復健,訓練心臟的耐受力。心臟血管阻塞引發急性心肌梗,會造成心肌急性壞死,萬一沒有即時把血管打通,患者會心臟衰竭或猝死。搶救回來的病人在發病時心臟一定會有受損,那麼復健科的醫師會逐漸的增加患者運動量,像是踩腳踏車、跑跑步機,來加強心肺功能。

一般民眾只要有適度的運動,就能保有良好的心肺功能。每次持續15分鐘以上,每星期達150分鐘,心跳到110130下。可以利用空檔,在自家或辦公室,先從上5層樓梯開始,下樓還是搭電梯以免傷膝蓋。隨著體力變好就能增加層數。

9.您要面對無數患者生死交關的緊急情境,您是如何應對呢?

心臟科醫師要面對的病人,幾乎都是家庭重要的精神及經濟支柱。我們除了要救命,也要降低患者併發症的產生。心臟科醫師經常半夜常要出來值班或急救病人,是真的要付出許多心力,透過團隊合作,可以從中間找到極大的力量面對挑戰。

10.隨著科技的進展,年輕人經常接觸到各式各樣的圖像介面工具,有些年長的人會認為,現代人對於文字的敍述與記載有明顯退步的現象,以您的經驗看,這對醫病溝通、病歷寫作會有影響嗎?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加強這些能力呢?

在舊科技時代,我們都會站在女生宿舍前面站崗,想辦法找人進去帶個口信,替我們約女生出來見一面,我就是這樣追求到太太。不像現在有Line,可以很容易掌握想要追求對象的行蹤。我在金門當兵時擔任空軍,每天看到飛機來時,就很高興能收到女友的信,那是另一種感情與樂趣。我在想,Line像是短暫訊息,不太像是深思的情感。

現在科技進步,很多人拿起手機就低頭猛玩,男女朋友或家人坐在一起用餐竟然久久不交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發生在雲林分院的一件事,有個單位鄰座位的兩位同事從不交談,只用email通信,結果信寫得很長,就是不能面對面溝通。後來我直接把兩人找來,面對面用語言說出彼此的看法。

我發現很多事情,年輕人只要願意做,還是能表現的很好。要以文字做良好的陳述與表達,他們絕對可以做的到。現在作文又被考試所重視,學生的文字表述能力應該會更好。圖像的表達與使用,也有一定的好處,臺大醫學系入學考試偶爾也會出現看圖說故事,想要看看學生對事物及人際關係,是否夠敏感夠細心。年輕學生唯一要小心的就是,不要花太多時間在網路論壇、交友社群或遊戲上面,凡事要平衡。

由於病歷是健保給付最重要的依據,所以檢查及治療都要有文字詳實記錄。幾點、幾分,治療什麼?都要仔細記錄。我們會教導年輕醫師,詳實的病歷記載可以讓自己的醫術更精進,經由前輩的指導,能明白自己在哪一個時間點可以做更好的處置。

11.您為什麼會想要出版「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14堂課」這本暢銷書呢?

很想經由出書與高中生及家長們分享,醫學這個領域要面對什麼事情。醫學,特別是臨床醫學,與其他科學的最大差別就是與“人”的相處。其次就是醫病的溝通,醫學要不斷地與人溝通。我們看到很多人在踏上行醫之路以後,才深深感到“早知如此,何必當初?”與其發生這樣的遺憾,不如經由前人的經驗,讓年輕學子更能適才適所,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人們從事各種行業都要承擔責任,在評估了風險能否承擔後,若失敗,有些行業是可以再重新開始。但是行醫之人在執業的過程之中,會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因為病人的病程總是充滿著變數,有些個案是不會再有第二次機會。所以醫師要學會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懂得面對失敗。我們看到有些醫師會因為失敗的苦楚而遠離臨床工作,這就十分可惜。

再來就是行醫一定要有開闊的心胸。大多數的醫師都認為自己可以獨當一面,遇到不是自己最擅長的病症,就難以啟齒尋求協助。也許他的處置不見得會有疏失,但是對病人仍然不是最好的治療。醫師要學會虛心,在專業領域有些人就是比自己好一點,面子及自尊不是第一位,即使是同儕或晚輩都應當去請求幫助,因為病人的健康才是第一件要考慮的事情。

行醫之人要謙虛,一輩子都沒有失敗不見得是好事。就學時我以第一名考上嘉義高中,高三畢業以第一名考進臺大醫科,大學以第二名畢業,然而我的母親卻是因癌症辭世,當她癌症復發時我正在金門當兵。母親的過世對我而言是最大的失敗,也讓我對行醫與人生有不同的體認。

年長至今,我漸漸明白,所謂的成功,是要在生活與工作中感到快樂。顯赫官位與巨大財力,不表示一個人成功,成功的人是要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力。我很敬佩許多人,願意以自己的財富或是身體力行,成為社會正向的力量。我期盼書中的經驗及省思,可以與各行各業的人分享;更希望自己微薄的心力,能對想要行醫或正在行醫的年輕人,具有鍼砭的作用。

訂閱

訂閱文章

活動寫真

 ●p1p2p3p4p5

 ●p6p7p8p9p10

 ●p11